成长之路——记广东省十佳科普讲解员夏冰卿
6月21日,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圆满落幕,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夏冰卿荣获大赛三等奖。而在今年广东省科学院首届科普讲解大赛、广州地区科普讲解大赛以及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上,作为新人,夏冰卿首次参赛就获得了三个一等奖和省、市十佳科普讲解员称号,成绩骄人,好评如潮。
科普,是一种传播科学的方法,科普讲解员让科学更容易被听众理解,既加深了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又赋予科普更加美妙深重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传播科学的使者——夏冰卿的成长之路吧。
“从三月至昨天,从省科学院到国赛,从旧我到新我,每一次参赛都真的感到不容易。然而这一路走过来,珍贵的是就是这些不容易让我真正地成长。从慌乱卡壳到疲惫感呈现,到最后逐渐熟练饱满和沉稳,这些收获是意义非凡的。”当夏冰卿反思及梳理了自己参赛的整个过程后,诚恳地说。
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造就了进步新的空间。
“讲解的主题一定要围绕着国际最热潮和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夏冰卿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备赛过程中一位老师指导她的。为了保证讲解的高度和广度,夏冰卿经常会请教各行各业的老师。她说:“正是得益于老师的支持和指点,自己才能有进步的空间。有老师从宏观尺度教导我科普应该要做到养眼养耳养心,也有老师从具体内容上提醒我内容要更注意完整和严密,更有老师指点我细节和心态决定成败。和他们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让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幸运”。思想碰撞让夏冰卿讲解的内容更加充实,表达也更加细腻。单位领导也常常鼓励她,不但具体指导她的讲解内容、舞台表现,还非常关心她的学业与科普之间的平衡。正是身边的这些人,让夏冰卿坚定了信念:科普值得做,要坚持做,也要做得更多。
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给予了成长新的机会。
科普讲解的路上,讲解员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观众的反馈了。这些反馈带来了新的思路,也预示着新的问题。 “为了让观众能够有更好的视觉效果,PPT制作上不免加了很多动画内容。比如在讲解土壤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化,最后经由植物根系吸收的过程时,PPT每个动画的显示、消失、路径设置都要反复排演,为了掐PPT的动画特效时间,在彩排演练时每句话可能都要念上十几遍才过。身边的人都说我有强迫症。”为了给听众最好的现场效果,夏冰卿基本每次比赛都会征集听众的感受,讲稿基本都会修改十几次。为了改稿背稿,夏冰卿经常备战到凌晨。“逼着自己一点点改,一次次改。从科学院,到市里,到省里,到国赛,几乎每一次都全部否定重来。”正是这一次次的修改,夏冰卿成长得非常迅速。从市赛开始,基本上每次夏冰卿走下赛场,都会有观众给她点赞。
每一次初心的回顾,都助力了梦想新的起点。
谈到作为博士生,为什么会想到做科普这件事情的时期,夏冰卿是这样回答的。“我一直都认为科研界对科学知识扎根得很深,有很强的知识输入,但似乎总是少了一分对于公众的知识输出。我们不能把最简单的科学知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普及给大众,那么科学的意义也会因此缺少些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才开始了科普讲解的旅程。而我所愿坚持的,不过是想传播多一点儿知识和正能量。我希望做到眼中有信念,心里有情怀。”
科普情怀是许多科普讲解员共通的,他们真诚地认为科普不仅能启发大家对科学知识的热爱,有时候也能挽救生命。现在越来越多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选手走上科普讲台,为大众科普推广自己专业领域知识,这都源于对职业的责任感和热爱。正是这样的情怀,才让科技强国,科普惠民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载誉而归的夏冰卿博士已经回到博物馆,又戴上扬声器,用心地给大家讲解着土壤的各种知识,传播着科学的思想。“欢迎来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每次,她都会用充满感情的语气说出这句开场白,嘴角上扬,自信满满。这句话是她参加比赛的讲解词开头,讲了无数次,意义却丝毫没有变得平凡。开场白似乎也像夏冰卿一样,经历过了种种磨练,开始成长,开始成熟,慢慢地变成她与科普的一个约定。
“愿我们都能一直纯粹如初,愿那些依然需要成长和反思的,也能逐渐圆满,愿科普的明天越来越美好!”这就是夏冰卿,一个科普讲解员对自己以及对科普事业的期待。
夏冰卿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
夏冰卿获奖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