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呼吸菌菌种资源库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表日期:2013-08-15
    近日,由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周顺桂研究员领衔的环境微生物工程团队在胞外呼吸菌的筛选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胞外呼吸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微生物能量代谢方式,主要包括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与产电呼吸三种形式。胞外呼吸菌的筛选鉴定是胞外呼吸研究的关键和基础。近日,该团队发现了一株铁还原菌SgZ-3T,被认定为分类学上的新属,命名为中国红球菌属(Sinorhodobacter)的S. ferrireducens新种。SgZ-3T菌株在系统发育分析上与光合细菌Rhodobacter属十分相近,但不含细菌光合色素及内膜囊泡,以铁呼吸的功能替代了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特性使其独立于Rhodobacter而成为单独的属(Antonie van Leeuwenhoek,doi: 10.1007/s10482-013-9979-0)。
    近年来,该团队一直致力于土壤胞外呼吸及电子转移机制研究,目前已从稻田、森林及沉积物等生境中分离鉴定并保藏300余株胞外呼吸菌(分属62个属,34个科),建立了我国首个胞外呼吸菌菌种资源库。目前,已有12株被认定为分类学上的新种,分属于CorynebacteriumComamonasAzospirillumThaueraFontibacterBacillus等8个属。系列成果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IJSEM)、Antonie van Leeuwenhoek等权威微生物分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共计12篇,并已申请发明专利5件。
    这些研究结果为研究胞外呼吸菌的功能基因组、电子转移机制、代谢网络及生物信息学提供宝贵资源,同时也拓宽了人们对微生物呼吸多样性的认识。
    这一系列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团队基金等项目的支持。